作为华语电影最重要的导演之一,姜文作品并不多,三十一年才拍了七部。
回看他的导演创作历程,我们能发现一个非常牛逼的现象。
他的处女作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一鸣惊人,直到现在依然被很多人奉为华语经典。
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(1994)
《鬼子来了》使姜文不得不在创作黄金期沉寂五年,但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他导演生涯中最优秀的作品,也是中国电影史的重要杰作。
《鬼子来了》(2000)
之后回归的《太阳照常升起》在当时反响并不好,很多观众反映看不懂,票房甚至可以说惨败,但这些年来,影片的豆瓣评价一直在稳步上升,翻身进入了华语片中的经典之列。
《太阳照常升起》(2007)
《让子弹飞》是姜文迄今为止商业最成功的影片,叫好又叫座,这些年一直被网友反复讨论其中的各种深意,台词金句更是风靡网络。
《让子弹飞》(2010)
而《邪不压正》虽不算姜文最成功的作品,但讨论度、票房、口碑都不低。
《邪不压正》(2018)
所以,姜文真的是一个几乎从不失手的导演,这在华语电影圈是罕见的。
但你发现了,我上面漏掉了一部作品。
是,2014年的《一步之遥》是个例外。
《一步之遥》(2014)
《一步之遥》的豆瓣评分只有6.7,姜文导演生涯最低,和《你行!你上!》打平。
票房不算特别差,但肯定没有达到各方的期待。对姜文来说最反常的是,这部电影没能引起太高的讨论热情,在当时冷冷地就过去了。
这几年也很少看到人去细读回顾影片文本,所以它可能没有《太阳照常升起》那样翻身为经典的希望。
《一步之遥》(2014)
对吧?姜文除《一步之遥》之外的其余导演作品,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之作,只有它算不上。所以从公众的角度来评价,这就是姜文导演生涯唯一的失败之作。
但是我今天要做的,就是为这部姜文的「失败之作」翻案。
「风格即人」,这句话用来形容姜文恐怕再合适不过。
对姜文来说,电影是做梦的艺术,是讽刺的艺术,更是穷奢极欲的艺术——如果梦幻和讽刺是他电影的一贯常态,那么2014年的《一步之遥》就将某种穷奢极欲做到了机制,它的铺张浪费和近乎烧钱的奢靡伴随着他最初的踌躇满志,但影片上映后的失败,让姜文在幕后哭得死去活来,也证明他仍是个「孩子」。
他的奇妙点在于同时拥有过剩的男性荷尔蒙和过剩的孩子气,但这两者在根本上并不矛盾。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,一个人无能为力的人会将自己倒置为「无所不能」,这就是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之绝对内核。
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(1994)
说的更确切一些,这种倒置源于某种内心潜在的「浪漫法西斯情结」的外溢乃至挥霍——姜文借助于电影将这样的一种感受溢出、放大,以维持自己内心的某种「现实感」。
《一步之遥》也是一样,这种「现实感」来自于一个穿着病号服的疯癫男子在风车上所呓语的「现实」,而那些来自风车下的分不清是照相机还是枪的声音最终将这一层「现实」击破。
由此,姜文的成功与否,取决于他所维系的这种「现实感」能否得到观众的「应答」,就此而论,《让子弹飞》是成功的,《一步之遥》是失败的,《邪不压正》则是既谈不上成功,也谈不上失败的临界作品。
上述三部作品构成了姜文的「北洋三部曲」,它们的文本几乎共享一套人物模式:三个男人(强盗、骗子、恶霸)与两个女人(妓女与圣母,后者一律由他老婆扮演),意味着一种高度的模式化。
《让子弹飞》(2010)
即便如此,三部影片的表现方式各自不同,《让子弹飞》的过度外显(一种强盗、骗子和恶霸的权力政治割据)与《邪不压正》的刻意内隐(依靠某种记忆上的规训)属于两个鲜明的极端,《一步之遥》则是走在中间灰色地带上的文本,它的开放性和如履薄冰的状态,让它在深度和讽刺力方面走得更远。
通过事后性的回溯,人们自然不难发现《一步之遥》中的密集能指,这些讽刺指向民国军阀、总统制、汉奸、教育机构和宣传机构等等(部分好事者甚至能给出严格一一对应的中国近代史图谱)。然而仅仅依靠这样的能指与所指应对,尚不足以为《一步之遥》翻案。
若要翻案,也至少应该将重点放在影片话语表述上来,这里的话语,不是类似昆汀·塔伦蒂诺一样的高质量密集废料笑话,而是政治性的话语。这些话语形式在根本上能够与拉康主义的四种话语模式对号入座:
主人话语——武大帅、武七、项飞田
大学话语(知识话语)——覃老师、王天王
歇斯底里的话语——完颜英
分析家的话语——武七
如此,《一步之遥》就成了对一个病号(也许是姜文自己)的精神分析报告,在其中武六站上了导演/分析师的位置,她一直在总览全局、洞若观火,能分辨马走日说的哪些话是真话,哪些话又是假话。
一旦发现他说谎,就会立刻踢他的腿,以防他在虚假梦境中越陷越深——对应剧院壁纸的风车场景也是一个典型的催眠治疗场景。在姜文的电影里,这个位置也是属于圣母形象(也就是他老婆)的必然位置。
完颜英本质上属于的歇斯底里话语,她是个绝对的精神病患者,但唯有将自己充分癔症化,她才能质疑一切。作为一个被「操控」选举出来的总统,她只是一个门面、一种「空乏」。
当她认识到这种绝对空乏,就想要跳出这种象征秩序的制约,为此她捐光财产,想要和马走日远走高飞,她不断盘问马走日「你到底爱不爱我」,也就陷入要么爱要么死的惨烈终局。
大学话语(知识话语)被覃老师占据,这与扮演该角色的洪晃老师(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)形成了奇妙互文。知识以「另一种权威」凌驾在显而易见的权力之上,为此她能够对武大帅大加呵斥,也就是从「唯权力论」到「唯知识论」的现代资本主义话语转型。
知识话语看似获得了自主自足的效果,但它并未改变话语权力的本质——知识话语最终仍是为权力服务的,覃老师与武大帅的婚姻、王天王与项飞田的勾结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。
最后是以武大帅、武七、项飞田等人结构的以军队、警察为力量的「主人话语」,这是一种霸权话语,是「枪杆子里出政权」的话语,是逼迫人朝着猴子「逆向进化」的话语。但由于权力根本上是「无人称的」,所以这些人实际上只是主人权力的「代理」,作为代理他们呈现出的是类似于「New Money」的绝对蠢像。
四种话语构成了《一步之遥》的基本言说结构,那马走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?严格意义上来说,马走日就是拉康意义上的对象a,是一个拟人化的「欲望-动因」,是所有人想要追逐和枪毙的对象,无论是用枪还是摄影机(射击和拍摄在英文中都是shoot)来枪毙。
马走日之所以让上述角色们欲罢不能,恰恰在于他的身上有别人匮乏的东西:比如Old Money、菲勒斯气质以及冒险精神。他是一个「欲望对象」,是四种话语指向的对象(作为奴隶、学生、男人和精神病患),也是一种他人急于绞杀的对象(类似于纳粹对上帝选民的屠杀,至少也是谋杀盖茨比),这都加剧了马走日作为一个角色的复杂性。
或者说,马走日更像是只有一步之遥的「民主、真理或者至善」,是四种话语代理人所失落的东西,但这一步之遥却也「触不可及」,因为那些稳定的幻象随时都能被马走日戳破——就像权力的蠢像、知识的虚伪、歇斯底里的无效以及分析移情的失败。
正是凭借这种话语的技法,电影的叙述成功地从外部翻向了内部,正是通过将马走日处理为这样的对象a(欲望-成因),我们才能借助马走日的眼睛,形成这样的「内在凝视」(这一方法是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的精妙之处,姜文后来在《邪不压正》中提及曹雪芹也绝非单纯地亵玩)。
当然,对象a是原初失落之物,是被回溯性构想出来的欲望-成因,所以它一开始就不存在——它只是一个空位,对它的追逐和绞杀所证明的是政权和历史本身就是虚妄的存在,是对真理的实质谋杀和埋葬。
这是姜文一贯政治话语的「激进重写」,但伴随它的还有一种「文化话语的激进重写」,这种文化话语也指向一个对象a,也就是中国电影史上那个最重要的失落文本——最早的剧情长片《阎瑞生》(1921)。
《阎瑞生》(1921)
从表面上看,姜文几乎是动用整个电影史之力来弥补这一缺失的文本,从卢米埃尔到梅里爱、从印象派到好莱坞歌舞片,从《教父》到《罗马假日》,从默片拍摄到现场直播技术和潜在的机器人摄影。
这些风格技术的投射看似回溯性地建构了《阎瑞生》如何可能,实际上却翻转和解构了这一文本——《阎瑞生》之于中国电影,正如真理之于中国历史一样脆弱、一样虚空。
《阎瑞生》(1921)
这种脆弱和虚空,一方面是因为历史文本的缺失和存疑——不止是《阎瑞生》,中国最初的电影文本都没有留下来,也就让文献考古成为一个可以进行想象性描述/任意性重写的巨大黑洞。
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《定军山》(1905),这个电影被渲染为中国电影之起源,但更多的证据表明——它可能根本不存在。但是它又必须「存在」,且必须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作为民族文化(戏曲)的立足点。
脆弱和虚空的另一个方面,来自中外电影的不可比性——就1921年,所谓《阎瑞生》的上映时间来看,国际电影的发展已经如火如荼。法国印象派、德国表现主义、美国类型片、北欧电影都已经形成规模,我们可以举一些1921年之前的例子,像《党同伐异》《我控诉》《黄金国》《幽灵马车》《启示录四骑士》《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》,这些都是国产电影遥不可及的存在。
《我控诉》(1919)
所以一旦戳破这两个层面,「中国电影史」和「中国电影民族性」都是疑点重重的问题,甚至连「上海摩登」究竟有多摩登,是不是世界性摩登都是个问题。很可能这一切都是某种意识形态的书写——它本身就成为一种大学话语(知识话语)的隐秘权威。这一点在中外电影史书写中特别明显:西方电影史将电影起源作为技术考古学的话题,而中国电影史则将其当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命题。
姜文调用电影史资源对《阎瑞生》的重写,意味着一个失落的文本终究能够抵达它的目的地。这种抵达恰恰是《阎瑞生》如何变成《枪毙马走日》的,也就是项飞田所说的「改写历史的两根柱子」,一根是通过马走日扮演马走日来留下历史的「影像证据」,另一根则是以枪毙马走日完成「律法制裁」。
这种失落文本最终「抵达」的方式既揭穿了中国电影史的西洋镜,也揭破了这种意识形态书写的西洋镜——他正是借着王天王的那段台词表明了自己的观点: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, 越是本地的就越是世界的,这话我很不同意!越是长春就越是上海的?长春就是长春,上海就是上海。所以说是,越是世界的,就越是世界的。」
而影片中无比浮夸的色彩、诸如春晚一样的舞台、那些妖艳欲滴的绝对虚假的特效背景,都在标志着这一切都是一场梦——属于一个时代、一个群体的梦,所有人都在这个梦中,唯有马走日醒了,也只有借助于历史上阎瑞生的身份,他才能醒来。
这种全面反讽的效用,来自姜文将视点翻转到内部,来自于某种近乎精神分析性的诊疗,来自对诱惑的拒绝。影片中他有几次拒绝:对完颜英的爱欲的拒绝、对向军阀寻求保护的拒绝、对文明戏污蔑自己的拒绝、对武七分析自己(拍电影)的拒绝。而这些拒绝,又可以外化为对革命的拒绝、对历史的拒绝、对「世界性门面工程」的拒绝、对审查体制的拒绝、对民众麻木不仁的拒绝。
姜文当然希望他的这些以荒腔走板包装的隐喻能够得到观众的「应答」(当然过往的应答也大多是一种错答、一种误解),但实际上这种操作恰恰验证了某种大众性麻痹,这必然是「一步之遥」的真谛,这一步之遥,看起来很接近,却终究是最难以被戳破、被洞穿的民智隔板。
「狗头萝莉」的故事
5201资讯2025-07-27《误杀3》曝片段 刘雅瑟张榕容传递女性互助力量
3911资讯2025-07-27《操纵者》上线,张子健刘威葳主演,抗日谍战剧,走爽剧路线
3697资讯2025-07-27《暗夜与黎明》今晚收官 陈哲远聂远邢菲姚安娜共展初代公安风采
3285资讯2025-07-27《香水佳人》首播,女性苦情剧,一妻一妾的悲惨生活,适合老年人
2542资讯2025-07-27葛优“好人团”好事连连看!《爆款好人》正式上映
2444资讯2025-07-27登春晚一夜成名,56岁在异国离世,临终前才知道自己的身世!
2429资讯2025-07-27EXO金钟仁将于5月11日入伍 将于2025年2月退伍
2209资讯2025-07-27苗苗崩溃痛哭,郑恺被全网痛骂:别装“好男人”!
2177资讯2025-07-27SEVENTEEN夫硕顺将于2025年1月初回归 目前正在积极准备中
1852资讯2025-07-27